2025/11/15 12:17:38
【全球算力竞赛转向太空 中国先声夺人】2025年11月,全球太空算力领域好戏连台,从近地轨道到深空探测边界,一场围绕算力资源的“太空圈地运动”已然拉开帷幕。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太空算力领域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理论层面,而是逐步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战略价值。美国企业虽在单星算力性能上持续突破,但中国通过星座组网实现的算力规模效应与商业闭环能力,正在重塑全球太空算力竞争规则。
2025年11月,全球太空算力领域好戏连台,从近地轨道到深空探测边界,一场围绕算力资源的“太空圈地运动”已然拉开帷幕。
美国初创公司StarCloud成功发射搭载英伟达H100芯片与谷歌Gemini大模型的试验星,马斯克在X平台表态称,星舰技术将开启每年1太瓦AI算力部署的全新路径。而中国凭借规模化组网与商业化落地的先发优势,在这场关乎未来科技格局的竞逐中“先声夺人”,在中国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,国星宇航自主研发的“零碳太空计算中心”获评年度十大精品首发成果,其已投入商业运营的太空计算星座正持续输出全球领先的在轨算力。
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太空算力领域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理论层面,而是逐步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战略价值。美国企业虽在单星算力性能上持续突破,但中国通过星座组网实现的算力规模效应与商业闭环能力,正在重塑全球太空算力竞争规则。
全球竞逐太空算力
当AI大模型训练一次需要消耗数千户家庭一年电量,当地面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耗占比高达40%,当长距离光纤传输延迟制约自动驾驶及其他前沿应用,太空——这片低温、无尘、可24小时获取
加倍管理咨询创始人张蓓蓓认为,太空算力把散热和能源两大成本“外包”给轨道,真空零下两百多度天然散热,太阳24小时无遮挡供电,省掉地面70%的电费与冷却系统相关的资本支出。
近期,全球各国与科技巨头密集加码太空算力布局,形成中美欧主导、多极参与的竞争格局。而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入规模化商业运营的深水区。
11月2日,初创公司StarCloud通过SpaceX猎鹰9号火箭发射全球首颗搭载NVIDIA H100 GPU的太空数据中心,单星算力达2000 TFLOPS,是以往太空GPU算力的100倍,其终极目标是2030年前建成5GW级“太空超级算力工厂”。
SpaceX计划在Starlink V3卫星中增设数据处理模块,依托星链网络搭建太空数据中心,谷歌则推出“太阳捕手计划”(Project Suncatcher),拟于2027年发射搭载TPU芯片的原型卫星,构建81颗卫星组成的星座,目标实现每秒数十TB的星间链路带宽。
亚马逊则通过蓝色起源提出建设吉瓦级太空云计算中心的构想,计划投资500亿美元部署5000颗
此外,欧盟已出台太空算力专项规划,重点研发星间通信与抗辐射芯片技术;阿联酋也宣布启动本国太空算力项目,计划通过国际合作快速切入赛道。
不过,整体来看,海外项目多聚焦于技术验证和单点突破,尚未形成规模化组网能力,仍处于“试飞”阶段。
国内领跑
在全球“上星”热潮中,中国凭借国家战略引导与市场力量协同,实现了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跨越,成为首个实现太空算力规模化商业运营的国家。
今年5月,国星宇航“星算计划”01组星座的首批12颗计算卫星已成功发射入轨。其自主研发的“零碳太空计算中心”,在日前于中国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,获评年度十大精品首发成果。
国星宇航执行副总裁赵宏杰介绍,该计算中心已形成覆盖全球的太空计算与互联能力,其运行完全依靠
今年5月14日,12颗“星时代”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升空,标志着国星宇航“星算计划”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。该计划拟部署2800颗计算卫星,构建全球首个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,首发星座已具备5POPS的全球最强太空算力,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,02组星座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发射,将进一步提升算力规模与商用能力。
之江实验室牵头的“三体计算星座”同样进展迅猛,作为国内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,2025年已完成超50颗卫星在轨布局,总算力达1000 PFLOPS,相当于每秒完成千万亿次浮点运算。
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直言:“国内已跑通‘设计—发射—运营—开票’闭环,核心优势是‘火箭+卫星+芯片’三链国产化,发射档期自己说了算,迭代周期压到6个月;政策端把低轨星座列入新基建,批量化发星一路绿灯;市场端有全球最大规模的车联网、遥感、智慧城市订单,需求明确,卫星一出厂就能签三年锁价合同。”
张蓓蓓认为,国内将“造星、发星、用星”打造为同一集团闭环:长征+智神把发射成本压到每公斤五千美元以下,成都、西安两大卫星工厂年产百颗,一体化压板让AI载荷与卫星平台同重同价;政策端把太空光伏、太空数据列为新基建,银行给低息,运营商承诺保底带宽,风险资本提前兜底,这创造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。
产业链多点开花
太空算力的崛起不仅是技术革命,更是万亿级市场的开启。民生证券测算,卫星互联网仅长期算力调度市场空间就可达1260亿元,A股上市公司纷纷加码布局,在各个细分领域形成技术壁垒与产能优势,相关产业链公司三季度业绩呈明显改善态势。
其中,
而
与此同时,下游应用服务行业应用也加速落地,日前,
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看来,在智能交通领域,要实现太空算力与地面交通系统的无缝对接和数据实时交互,需要解决网络延迟、数据安全等问题,确保交通指挥和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。对于自动驾驶,太空算力需要提供高精度的地图数据和实时路况信息,同时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,避免因数据错误导致自动驾驶事故。在深空探测方面,太空算力要适应极端的空间环境,解决能源供应、设备可靠性等难题,确保在长时间、远距离的探测任务中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算力支持。此外,还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,促进不同系统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,推动太空算力在这些领域的广泛应用。
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两化融合委员会副会长吴高斌认为,首先太空环境恶劣,对设备的可靠性、抗辐射性能等要求极高,需不断优化设备设计。其次,太空发射和运营成本较高,需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。此外,太空算力中心的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,确保数据安全和设备稳定运行。最后,太空算力的发展涉及全球利益,需加强国际合作,共同推进太空计算领域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