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市场成QDII最大业绩贡献!仓位反哺A股港股

2025/02/13 18:23:22

机构资金回流正在加速,中国市场仓位已成为公募QDII最大业绩来源。随着A股与港股的联袂起飞,QDII基金业绩格局越来越多地决定于是否重仓中国股票。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2025年开年后的公募QDII业绩十强产品全部以中国股票为第一大仓位,这极大改变此前公募QDII业绩强势依赖美国仓位的现象。

    机构资金回流正在加速,中国市场仓位已成为公募QDII最大业绩来源。

    随着A股与港股的联袂起飞,QDII基金业绩格局越来越多地决定于是否重仓中国股票。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2025年开年后的公募QDII业绩十强产品全部以中国股票为第一大仓位,这极大改变此前公募QDII业绩强势依赖美国仓位的现象。

    QDII基金持续回流A股和港股市场的新现象,也在相当程度上暗示了中国科技股的技术崛起和估值吸引力,多位基金经理也认为中国科技股在“宏大叙事”面前或有更大想象空间。

    中国仓位决定QDII业绩格局

    是否重仓A股与港股,已成为当前公募QDII业绩排名的关键。

    数据显示,当前公募主动权益类QDII年内收益排名前十产品,已清一色为中国股票仓位为核心,以美股为核心仓位的QDII产品已全部淡出业绩十强。今年以来收益排名最高的QDII基金来自万家基金旗下的万家全球成长混合QDII,年内收益率达到16.05%;排名第二的产品来自创金合信基金旗下的创金合信港股互联网QDII,年内收益率为15.69%;排名第三的主动权益类QDII则是创金合信全球芯片产业QDII,今年初至今的收益率为11.81%。
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排名前十的QDII基金的核心仓位清一色将A股与港股市场作为核心仓位。以排名前三强的QDII产品为例,万家全球成长混合QDII的A股仓位、港股仓位占比分别为43.54%、20.18%,两者合计占比达到63%。排名第二的创金合信港股互联网QDII基金的港股仓位更是达到86.62%,而该QDII的美股仓位占比不足3%。

    即便是以“全球芯片”作为基金名称的创金合信全球芯片产业QDII,该产品亦是将A股与港股作为核心资产,其中港股为创金合信全球芯片产业QDII的第一大仓位,占比为29.66%,A股为该QDII第二大投资对象,仓位占比也达到29.30%,而美股仓位在这只“全球芯片QDII”中的占比只有约19%。

    中国股票资产的持续走强,使得越来越多的QDII基金基于仓位合同的灵活性,在中国股票仓位上进行适度的调仓,以尽可能地抓住中国市场股票反弹的机会,但在基金合同上具有约束性的国别主题QDII基金则面临较大业绩压力,截至目前,公募旗下的印度主题基金、越南主题基金在全部QDII基金中年内业绩处于垫底状态。

    QDII业绩跃升频现单骑走江湖

    DeepSeek对中国科技股估值的拉动,是本次中国股票强势崛起的核心刺激因素,公募QDII基金重仓股的高弹性成为业绩排名的关键。

    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,目前排名QDII业绩第一的万家全球成长混合QDII,其业绩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港股上市公司金蝶国际的贡献。金蝶国际作为这只QDII产品的第二大重仓股,一只股票的仓位就在该QDII中达到8.37%,而金蝶国际自2025年1月以来的股价涨幅已接近70%,因此使得高仓位配置金蝶国际的全球成长混合QDII,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高的净值弹性,凸显出公募基金业绩排名争夺中,基金经理的选股制胜策略呈现出单骑走江湖的特点。

    此外,排名第二的创金合信港股互联网QDII、排名第四的华夏前沿经济混合QDII,他们的业绩来源也都呈现出对科技股龙头股的重仓布局,尤其是小米集团在今年开年后股价的迅速崛起使得重仓小米股票的QDII基金获益匪浅。

    港股呈现出的大盘股与中小市值股票双向反弹的特点,也使得不同风格的QDII基金经理在股票市场都感受到业绩的起飞,QDII基金经理重仓买入的美图公司,在今年开年不到两个月时间,股价涨幅就已经接近60%,而超大型QDII基金重仓买入的阿里巴巴在同期的股价涨幅也接近40%,凸显出QDII产品的重仓股在股票市场已迎来多层次反弹。

    基金预期科技赛道“故事性”强

    针对当前股票市场的选股策略,公募基金经理判断科技赛道的宏大叙事或有更大弹性。

    创金合信港股互联网QDII基金经理郑剑认为,当前港股市场中投资者定价能力较强,恒生科技指数在经历约4年调整后,整体估值约为20倍,成份股盈利能力稳健,在港股市场选股具有较强的成长性,在产品管理过程中,坚持以自下而上选股为主进行投资,在保持相对恒生科技指数较小偏离的前提下,对个股进行超配或低配,追求高胜率、可持续的超额收益。

    长城基金汪立表示,当前市场处于数据真空期,政策预期和市场情绪可能比基本面更为重要。市场也在延续着前期情绪和催化持续上行,短期内,在没有大的宏观因素扰动情况下,市场继续围绕主题和情绪交易的可能性较高,小盘带动市场上涨的可能性较大,在具体投资机会上,半导体周期在2024年四季度带动电子行业业绩持续上行,TMT行业后续的方向可能更依赖于科技行业的宏大叙事,考虑到市场当前仍处于主题和情绪交易中,科技行业的弹性会更大,但需要注意的是,目前寻找低位补涨科技股的性价比可能更高,短期看,电子、汽车和机器人等方向的弹性或更大。

    南方香港成长基金经理熊潇雅认为,当前社会在供给端的重要趋势是AI时代的全面到来,技术要素上“信息化、SaaS化、移动化、AI化”将助力所有行业进行新一轮的重构,人力资本要素上则受益于四十年高等教育积累带来的工程师红利。在需求端,房地产经济步入后周期时代,国内消费习惯迎来巨变,此时伴随着中国国力增强、文化自信增强,中国品牌、中国技术、中国创新药品将走向世界,强烈看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消费品牌和创新药、中国硬科技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机遇、“碳中和”背景下的能源变革和AI技术变革下的各行业重塑,基于“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”,这也意味着AI将在许多行业带来重构的机会。

扫描下面二维码
下载“益盟操盘手”APP